一面是硬任务施压,一面是返利诱惑,这么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,就把经念歪了。与直接上阵卖保险相比,做好政策铺垫和相关配合,才是环保部门该做的“正事” 某地环保部门费了很大气力,终于说服辖区内几家环境风险高的企业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。环保局长的心刚放进肚子里,又来了新烦恼——上级部门拨付给局里一笔奖金,说是企业购买环责险后保险公司对环保部门的奖励。这让这位局长犯了难,不收吧,这是上级的意思,收了吧,“以后在企业面前真抬不起头来”。 最近在基层采访时,一位环保局长跟笔者讲述了这件事。这位环保局长的尴尬,引人深思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,通俗讲就是企业买保险,一旦发生环境事故或者自身场地污染,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予以赔付。环责险好处不少,比如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,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,提升环境管理水平,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等等。此外,一些保险公司会为投保企业定期“体检”,提示风险,敦促其改善环境行为。 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手段,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被写进了新环保法和不少重要文件。根据2014年底环保部发布的信息,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已经超过2.5万家次,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,这样的成绩看起来并不算差。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同期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已有35万余家,其中制造业企业就有32万多家,两相对比,差距一目了然。 环责险是有专业门槛的新险种,业务潜力大,但规模尚小,目前,保险公司还没能配备相应的人力加以推广。另一方面,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既想大范围推广,却又怕担了替保险公司打工的名声,一直缩手缩脚。由于推广比较费劲,在某些环境高风险地区,上级环保部门干脆下了硬任务,给出要投保的企业比例,同时为调动大家的“积极性”,还出台了卖出保险,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有返利的内部规定。 一面是硬任务施压,一面是返利诱惑,这样的推广力度不可谓不大。然而,正如那位环保局长所感慨的,如果收了返利,在企业面前如何抬得起头?这样的推广,可谓把经念歪了。 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的作用已无须多言。既然其对企业、对环境、对公众都有利,环保部门最该做的不是亲力亲为上阵推广,而是从自身工作入手,做好政策铺垫和相关配合。 其实,投保企业少,也有环保部门本身的原因。对国家要求强制投保环责险的一些行业,不少地方还没有完备的高风险企业名录,连投保对象都没摸清楚,推广更是无从谈起。另一方面,环责险条款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辅导培训和服务,环保部门在这方面还需要多下些功夫。梳理现有环保手段,比如环保项目补贴优先考虑投保企业;协调其他部门,形成适合环责险推广的政策氛围,比如将企业投保信息及时通报信贷部门,作为提供信贷的考量因素之一。这么看,环保部门要做的“正事”真不少。(孙秀艳)客观来讲,一些景区受经济快速发展、企业收回投资压力大等因素影响,或出于扩建改善基础设施、提高服务质量的考虑,提高门票价格,本无可厚非。而公众对景区门票涨价的质疑集中在“涨得不明不白”。查阅近些年一些涨价景区的听证会相关公告和记录发现,不少景区未能公开其成本和涨价理由;有的听证会公告中,参与人对门票价格上涨的意见“零涉及”。
业内人士表示,过去保险资金展开直接投资,仅限于金融、养老、医疗、汽车服务、能源、资源、现代农业、新型商贸流等8个行业,此次取消行业限制,同时规定在区域性sbotop国际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,这对保险公司直投和保险股来说都是重大利好湖南初三女生遭遇sbotop国际未成年人殴打,并被拍照上传网络;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,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……
护生态、为民生、稳增长——解读作为“三合一”工程的海绵城市建设
据介绍,我国将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,发布典型案例,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,维护大中小型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法治环境;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合法权益保护,依法保护科研人员享有的技术路线决定权、经费支配权、资源调度权,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。